发布时间:2024-07-03
6月下旬到7月初,中央气象台、湖南气象台频发暴雨红色预警,长沙被一场场来势汹汹的暴雨席卷,“长沙暴雨”话题冲上热搜。
暴雨中的梅溪湖国际新城
极端降雨天气不仅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,也对城市排水系统产生了极大挑战,造成了明显的城市内涝压力。在此次长沙高频率强降雨天气中,梅溪湖国际新城的海绵城市技术以其出色的排水与蓄水性能,成功抵御了暴雨的严峻考验,彰显了其在城市防洪体系中的关键作用。
“海绵城市”的概念在《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》中首次被提出。海绵城市有了明确定义: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,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“弹性”,下雨时吸水、蓄水、渗水、净水,需要时将蓄存的水“释放”并加以利用,以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。
自海绵城市建设提出后,梅溪湖国际新城作为湖南湘江新区开发的重点片区,在片区开发过程中,坚持以绿色、低碳环保、生态为导向,建设了绿色交通体系、六大生态公园等,先后荣获“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区”、首批“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城区”、“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”、“全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奖”等国家和国际级荣誉。
海绵城市通过蓄、滞、渗、净、用、排的手段,从源头控制雨水,再经渗透、过滤、储存等设施模拟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,从源头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。梅溪湖国际新城采用海绵城市技术,通过规划雨水渗透区域、建设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,实现了雨水的自然渗透、储存和利用,提高了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,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。充分发挥“三系统”即“源头控制系统、雨水排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控制系统”的协同效应,解决水质体积控制、水安全及雨水资源化利用问题。
城市海绵体既包括绿地、花园、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,也包括河流、湖泊、湿地这些生态水系。
近14平方公里的桃花岭等山体植被旺盛,收集天然降雨的能力极强。在桃花岭公园,通过对潭影湖景观改造,可以让山体积雨超过湖面控制高层时不断下落,顺流而下,经过石桥后,进行沉淀净化,直接汇入梅溪湖。此外,通过龙王港的景观改造工程,把河水引入梅溪湖,让原来的死水流动起来,不仅保证了梅溪湖枯水季节湖泊的水量,也改善了梅溪湖水质。
同时,面积广阔的梅溪湖就如同一块巨大的海绵体,具备调蓄和错峰功能,让雨水收放自如。无雨时,湖里的水放出去,腾空库容;下雨且外围河道泄洪有压力时,洪水被引进湖里蓄存;待外围泄洪压力减小时,原蓄积的洪水再向外排。
海绵城市建设在梅溪湖二期表现尤为突出。梅溪湖金菊路、松柏路等南北向道路,为保证雨季排水顺畅,在市政灰色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增建排水生态廊道,将雨水引入生态廊道中滞留并净化,继而流入龙王港河道。同时,通过采取道路上铺装透水砖,建造下凹式绿地、植草沟减缓雨水径流等措施,温柔化解“暴雨”攻势,极大程度降低内涝的发生概率。
同时,通过湿地打造、排口整治、生态岸线修复等综合措施,提升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。“湿地打造”指在三条生态廊道引流至龙王港前各设置一座梯级湿地,进一步净化水质;“排口整治”指在龙王港沿线设置排口一体化处理设施,降低入河污染量;“生态岸线修复”指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,打造生态岸线,进而净化雨水、保护生态、提升景观。
梅溪湖国际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在极端天气中的出色表现,是梅溪湖片区开发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晶,标志着长沙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。
未来,梅溪湖国际新城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创新开发,将片区打造为视野国际化、技术先进化、品质优良化、功效长远化的海绵城市建设新名片。共同推动我市向绿色、韧性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迈进。
责编:黄予舒
来源:湘江集团
关注微信公众号